September 1st, 2016: Patriarchal Encyclical for 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Chinese)

Date

正教這個神聖中心,保留了我們獨特的傳統,並保存了我們文化遺產和價值的豐富內涵

 

 

靠上帝的憐憫

由普世牧首君士坦丁堡(新羅馬)大主教巴特羅米

致充充足足的教會-充滿由我們的主、上帝和創造萬物的救主耶穌基督賜下的恩典、平安和憐憫

 

 

親愛的主內弟兄姊妹:

 

有鑑於多年來世界環境受到的破壞,神聖和偉大的基督教會先知先覺地設立每年教會年度的首天為奉獻給神創造的一天;邀請所有正教會和基督教會向創造主禱告,感謝祂創造的偉大恩賜,並懇祈祂保護和維持這創造,免受人類可見及不可見的侵害。因此,今年這美好的一天,在普世牧首的座前,我們提醒你們要喚醒所有人的良知,明白今天我們這個地球所面對的生態挑戰。

 

急速的科技發展,帶給現代社會可見和潛在的好處。但我們不能迷失方向,毫不認真地考慮每一個科技計劃,要自然環境和文明付上的代價,為受造物和地球上的生物帶來可能或已經證實的危險性和毁滅性的負面影響。

 

靠著神的祝福並我們謹慎的統籌下,在六月我們於克里特島舉行了神聖和偉大的大公會議,聯同其它地區教會的牧區首領 ,我們在通諭中強調這個當務之急:“透過現代的科技發展,我們的生活急劇轉變。面對這轉變,人類需要自省,因為除了重要的好處……我們亦要面對隨科技發展而來,包括威脅或甚致破壞自然環璄的負面影響 。”

 

我們需要不斷的監察、資訊和教育來清楚明瞭今天的生態危機和人類貪婪、崇尚物質、自我中心等的關係。這些關係導致的結果是我們要面對現時的危機。因此走出這個死胡同的唯一方法是回歸原來儉樸、刻苦、禁欲和紀律的美好,那可引領我們小心地去管理自然環境。其實,為著要滿足我們物質需要的貪婪慾望,必然引致靈性貧乏,再發展至極點是環境的破壞。關於現代世界,上述正教會的大公會議強調:“生態危機源於靈性和道德,是存於每一個人的心裏,”又說 “渴慕不斷發展和繁榮和無止境的消費主義,無可避免地必引致過度濫用和淘空自然資源。”(看“教會使命”文件的議決)

 

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是紀念柱頭修士聖西麥翁(St. Symeon the Stylite) 的節慶日。聖西麥翁是教會的柱石。他的遺跡遭受野蠻戰爭的摧殘,同樣的情況也出現於敍利亞和世界其它地方的考古遺址,例如位列世界文化遺產前列的著名古柏米拿(Palmyra)地區。因此,我們要強調文化危機,這個問題同樣重要,並且是現代世界性的課題。畢竟,環境和文化是平行和互聯的概念和價值。聖言的命令創造了世界-人類的環境:“ 要有!”(創世記 1.3,6,14)。之後,被賦與智性的人類創造了文明。一如人被視為神創造的桂冠,智性也意味對文化的尊重。

 

正教這個神聖中心,保留了我們獨特的傳統,並保存了我們文化遺產和價值的豐富內涵。所以我們認為是我們的責任,去喚醒所有富責任感的人,廣義地說是每一個人,來注視和保護已受到氣候、軍事衝突和其它世界性問題所危害的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

 

文化寶藏屬於全人類,因為它是宗教和靈性的遺物;再者因它是人類智性的表達,它們不是專屬於這些遺物所處的國家範圍內。但是一如自然環境,它們面對極大風險。所以,為著人類的福祉,我們有同等的責任去保護環境和保存珍貴的文明基礎。

 

無論在那一國家,那怕祇損壞或毁滅某一文化遺跡,已經侵害人類的公共遺產。因此,那是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加強所有措施,永遠保護和保存這些遺跡。再者,每一個守法和合理的國家必須避免任何會影響這些世界遺跡或改變它們所代表的靈性價值的行為。

 

我們知悉整個正教的宣言是“我們最大的責任是傳留一個富生命力的自然環境予將來的世代,並根據上帝的意旨和善意來使用它”(神聖和偉大大公會議通諭)而且“不單祇這個世代,並且將來的世代都有權利來享用造物主賜與我們的自然財產” (神聖和偉大大公會議有關“教會使命”的議決)。我們邀請每一個人去動用他的力量,特別是禱告的力量,去努力保護廣義的環境,就是自然環境和與之互不可分、互相連結由人類創造的文化環境 。透過先驅者約安 ( Forerunner John )在曠野呼喊的聲音,全然至聖和全然蒙福誕神女、柱頭修士聖西麥翁和各聖人的代禱,並我們和向主耶穌基督的懇求,求祂保護我們共同的自然和文化家園,免受侵害和破壞,並向全世界賜與和傾注祂從不間斷和豐盛的祝福。

 

懷著痛悔的心,我們與所有信眾向可見與不可見、靈性與智性的上帝獻上懇切的禱告,祈求“風調雨順、五榖豐登” ,並賜予世界“超乎理喻的深邃平安”與及賜與世人祂無盡的恩典和憐憫。

 

二零一六年九月一日

上帝的懇求者

 

 

 

 

 

 

 

 

 

 

 

 

 

 

 

 

 

 

 

 

 

 

More
articles